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何静凡 周小珺)5月22日,汨罗市桃林寺镇亦仁村的田土里,40多名村民正弯腰栽插着红薯苗。59岁的种植大户徐卫平裤脚沾满了泥巴,手里握着一株红薯苗,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这样的苗栽下去,成活率高,长势也好!”
种植大户徐卫平在红薯种植基地
7年前,徐卫平还在岳阳经营着红火的陶瓷生意。一次桃林商会的碰头会上,商会副秘书长希望他能牵头发展乡村产业。怀着对家乡深厚的情感,徐卫平将生意交给子女打理,毅然回到桃林寺镇,成立合作社,发展红薯产业。种植规模从最初的30亩,扩大到如今3个村连片的1200多亩种植基地。
“刚开始连苗都插不直,哪像现在!” 徐卫平掰着手指,满脸感慨。从红薯种植的 “门外汉” 成长为行业里的 “土专家”,徐卫平付出了不少努力。七年间,从南到北,徐卫平的足迹踏遍了海南、山东等上十个省份,学习各地先进的种植经验。回来后,他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特点,反复钻研改良种植技术。现在,基地不仅种植了 “蜜薯”“榴莲薯”“人参薯” 等七八个特色品种,还推广半机械化耕作,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从耕地、施肥、起垄到除草的全程机械化,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产业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徐卫平瞄准淀粉型红薯,投资100余万元自建 1200平方米的加工厂,用于粉皮加工等,但收益并未达到预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他又逐步拓宽发展鲜食型红薯种植。在徐卫平的不懈努力下,红薯产业从单一种植发展成了完整产业链,涵盖淀粉加工、粉条制作、薯条生产等多个环节。
现场栽插红薯秧苗
每到四月份,基地便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插苗季。为赶在端午前完成种植,大伙儿顶着烈日抢种。徐卫平告诉记者,每天都有四五十名工人在基地劳作,仅这段时间发放的工资就要近30万元。目前,已顺利完成900多亩的栽种任务。
在田间忙碌的人群中,大多是附近村庄的闲置劳动力,其中中老年女性占比颇高。60岁的吴娭毑一边麻利地栽插着苗,一边笑着说:“在这里干活离家近,活不算太累,每天还能赚170元。我已经连续两三年来这儿了,挺好的!”
站在田间,看着忙碌的人群和长势良好的红薯苗,徐卫平眼神坚定:“我要把红薯产业越做越大,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
一审:徐 娟
二审:游 岚
三审:杨剑波
责编:游岚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学习新语|总书记为妇女走在时代前列引航鼓劲
青春华章丨总书记这样阐释治水之道
联播+|弦歌三十载 巾帼谱华章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出版发行
时政微观察丨树立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特稿|为促进全球性别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注入新动力——国际社会热切期待习近平主席出席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出版发行
心相近|赋能“她力量”,中国在行动
下载APP
分享到